来源:法制日报 发布日期:2024-11-14 浏览量:41
今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深化仲裁制度改革,健全国际商事仲裁和调解制度,培育国际一流仲裁机构,推进海事仲裁制度规则创新作出新的部署。
1个月后,北京国际争议解决发展中心正式成立,作为实体平台运维主体承担起全面支持保障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的重要职能。
11月4日,北京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条例(草案)》,推进条例后续的审议工作。该条例(草案)明确提出建设仲裁制度接轨国际、仲裁资源高度集聚、仲裁服务优质健全,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国际商事仲裁中心。
实体平台运维主体的成立和立法进程的加快,仅是北京全链条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系列改革中的一个缩影。早在2022年4月,北京即印发关于建设国际商事仲裁中心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优化司法支持与保障、吸引境外争议解决机构入驻、明确扩大仲裁领域对外开放具体措施等22类57项具体任务,对仲裁体制机制改革及建设国际商事仲裁中心进行了全方位部署。此后,北京市司法局积极发挥牵头作用,建立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协同全市24家单位推动改革任务落实。目前,各项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
与此同时,北京市坚持改革创新强基础与开放包容求突破相结合,先后出台《北京市关于改革优化法律服务业发展环境若干措施》《北京市司法局关于加强对仲裁工作指导监督的意见》等文件,完善工作居留、出入境等一系列政策,切实保障仲裁机构依法独立开展工作。
在相关政策的积极推动下,在京仲裁机构积极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融合国际先进理念,着力提升仲裁办案质效。2023年,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贸仲)修订仲裁规则,创新推出早期驳回程序、实行仲裁收费封顶等多项新规,当年受理的645件涉外案件争议金额达527.65亿元,同比增长41.08%,并首次实现“一带一路”案件国别基本全覆盖;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海仲)首发《案件经办人指南》《仲裁庭秘书指南》,强化专业服务规范,新受理案件量同比增长491.58%;北京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北仲)创新设立监事会作为实体运行的监督机构,并建立起以裁决书核阅制度为基础,以秘书局集体讨论和专家咨询制度为支撑的案件管理体系,持续提升办案质效。
打造仲裁共同体
今年5月,北京市司法局举办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北京)建设工作推进会,并与北京四中院、北京市贸促会、贸仲、海仲、北仲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仲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仲裁研究院等共同签署人才培养智库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仲裁人才培养基地和国际仲裁中心智库的共建共创。
培养专业队伍
“北京市司法局在协同各方共同打造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优选地的同时,也坚持开放包容的国际化路径,鼓励在京仲裁机构‘走出去’加强国际交流,建立多边多型合作机制。”北京市司法局副局长张国强说,在京仲裁机构近年来已先后与80余家国际仲裁机构及组织签署合作协议,并创设了《“一带一路”仲裁机构北京联合宣言》及其合作机制,越来越多的仲裁裁决获得境内外的相互承认与执行。